
【星島日報】每日雜誌‧人物誌|聾人藝術家繪畫中找回「自己」 盼社會更包容 讓創作者發揮所長
2025.07.17
展能藝術家鄭沛彣(Mary)從小失去聽力,僅靠助聽器聽到微弱的聲音,說話不清使她吃盡苦頭,卻無阻她探索世界的熱情。她享受寧靜,也愛作畫,每當面對壓力和失意,便會透過藝術梳理情緒;長大後發現自己從未正視身份認同所帶來的不安,她一直在「聾人」和「聽障」的身份間徘徊,終憑着一幅自畫像找回「自己」。心態決定境界,Mary認為,只要堅持不懈,不介意別人的目光,外界總會感受到她對創作的熱愛,期望社會更包容,讓一眾展能藝術家有更多機會,發揮所長。
近日,銅鑼灣街頭出現一幅以運動為主題的壁畫,畫內欖球員奮力搶分,掛着燦爛笑容;一位陽光女孩帶着小跳步來到畫前,正是「畫中人」兼展能藝術家鄭沛彣(Mary)。
全港有逾4.8萬人聽覺有困難,Mary雙親皆是聾人,明瞭失去聽力的成長路崎嶇,故安排她兒時同時入讀主流及特殊幼稚園,打好基礎,「媽媽以前讀聽障學校,長大後求學、求職也很難。」公公也努力教她說話,Mary習慣跟聾人及健聽朋友相處,成功升讀主流小學及中學。
然而,單憑助聽器傳來微弱的聲音,Mary學習發音和咬字也有困難,讓她吃盡苦頭,「小學時我不敢說英文。」她指,同學不理解其狀況,無奈老師同樣未有從旁協助,每當眾人輪流朗讀文章時,老師會籲她不用朗讀,其他同學隨即取笑她,「可能他們覺得小孩不介意,其實我很介意。」
Mary畫出一幅巨型的水母作品,記下被水母包圍的感覺。
Mary近日首次獲邀繪製運動主題壁畫,表達正能量。
畫筆代替聲音訴說心聲
每當有情緒無處抒發,Mary也拾起畫筆,透過繪畫梳理情緒。她笑言,小時候看卡通片《寵物小精靈》,家中更有圖鑑,使她愛不釋手,「我覺得它們很可愛,就畫下來。」從稚嫩畫功邁向成熟風格,再成為展能藝術家,她指,當中經歷無數的自我猜疑,幸好成功克服,修成正果。
「我覺得小時候的自己,不太理解自己的狀況、困難和情緒。」兒時跟公公、婆婆同住,Mary覺得理所當然,未太察覺自己跟同學有異,直至升讀高中及大專面對學業壓力,家中背景卻讓她難以向親朋訴說心聲,「很難說出口,對外界而言,『聽不到』就會有問題。」
她舉例,其中一個藝術派系源自聲音,藝術家會利用不同聲音表達內心感受。她指,當時要撰寫文字報告,同學會運用擬聲詞形容聽到的聲效,以及表達個人情感,該科老師籲她戴上助聽器,把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但我聽到的,到底跟常人有何不同?」她遂向不同同學請教,再結合自己所聽到的,把感受寫下來,幸好學科最後及格,「家人也幫不到我。」
為解開心結,Mary經常獨自到訪海洋公園紓壓,「平日公園遊人較少,十分寧靜,感覺時間也停下來。」她猶愛欣賞水母在水中自由浮動,煩躁心情隨即一掃而空,「牠們提醒我放慢生活。」隨後,她畫出一幅巨型的水母作品,記下被水母包圍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Mary憑着一幅自畫像找回「自己」。
「聾人」「聽障」身份間徘徊
後來,大專時要交畢業作品,班主任希望其作品蛻變,「她說我的作品很美,但看不出『我』的感覺。」她直言,當刻不理解該句說話,十分惆悵,遂花了很多時間探討自己,「我要找出自己是誰。」她發現,自己一直在「聾人」和「聽障」的身份間徘徊,從未正視身份認同所帶來的不安,「在別人眼中我是聾人,但我聽到,又能說話,就如健聽人士一樣。」
小時候跟父母相處,Mary習慣了聾人的世界,但出外接觸其他聾人,卻被說是「聽障」,「他們覺得聾人懂得手語,就應無法說話。」面對身份掙扎,Mary十分吃力,「一直跟別人解釋我的情況,其實十分辛苦。」
於是,她嘗試繪畫自畫像。她直言,以往常替別人作畫,但甚少畫自己,全因不想受別人注視;她把畫作畫得很美,無奈老師仍不滿意,她便破壞五官的「美感」,不再關心黃金比例,「直接畫出自己當下的感受。」
其自畫像作品繪在形狀不一的木板上,拼起來像一面破碎的鏡子,反映其內心有不同面向。Mary分享,那時在學校工作室內埋頭苦幹,有同學做木工創作,棄置多塊木板,「我剛好沒帶畫簿,便向他借來作畫。」該些木板未經打磨理,Mary沒有起稿,直接為木板塗上顏色,令其老師感到非常訝異,她亦覺得畫作充滿火花,「感覺跟木板連結了。」
Mary是一位欖球運動員,曾遠赴阿根廷比賽。
身兼欖球運動員
她續說,創作時參考外國作品,發現美國有聾人大學把「聾」(Deaf)用作名詞而非形容詞,有特別寓意,更是一個身份認同。Mary說,該字打破她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刻板印象,「外國包容不同聾人光譜,我第一次深入了解聾人的身份,也慢慢找到自己。」自此,Mary認定自己是聾人,也願意跟別人解釋為何自己聽不到,卻能說話,「每個人也有獨特之處,最重要的是做回真實的自己。」
畢業後,Mary透過香港展能藝術會豁下社企「藝全人」,得到不同展現才能的機會。她難忘參與頂尖藝術品博覽會「典亞藝博」,成功賣出畫作,使她十分驚喜。她指,會場內名畫林立,一度擔心自己的風景畫平平無奇,加上展期後段有颱風襲港,觀眾人數驟減,「我的作品置在較高位置,感覺較少人留意到。」結果,一位外國客人問職員借來椅子,站高後水平地細看其畫作,最終買下作品,「有人如此欣賞畫作,令我十分感動。」
藝術家身份以外,Mary也是一位欖球運動員,近日首次獲邀繪製運動主題壁畫,表達正能量。她補充,壁畫鄰近其球會,也有不少隊友和教練住在附近,十分滿足。
儘管成長路上曾遭遇挫折,Mary感恩自己能夠遇上藝術,並透過繪畫找回「自己」,「不要介意別人的目光,堅持做好自己,別人總會感受到我創作的心。」她盼望,社會能夠更包容,給予展能藝術家更多機會,發揮所長。
中學遇外籍恩師 為學習路點明燈
除了微弱的聲音,Mary配合看口型了解別人的說話。她感恩中學遇上一位細心的外籍英文老師,鼓勵她學好英文,為其學習路途點起明燈。
外公耐性教導說話
「我不是所有發音也聽到,但公公很有耐性教我。」Mary指,聾人的聽力和音頻因人而異,自己只能聽到中低音域的聲音,聽不到高音,故每次婆婆打電話催促她回家吃飯,也無法答話,要由公公說明清楚,「公公所說的一定能聽懂;他說話響亮,我也有樣學樣。」
然而,外界不會為Mary放慢語速,她感恩升中後遇上一位外籍英文老師Mcdonald,鼓勵她學好英文,使她在學習路上不再孤單。她憶起,二人首次見面時十分害怕,「他很高大,藍色眼睛,而我又不懂說英文。」該老師隨即指着自己的名牌,稱自己是「麥當奴」,緩減Mary的緊張感,並向她表達關懷,「他因為年紀大而聽力退化,看到我戴上助聽器,也指着自己耳朵,說自己也一樣。」
直至中四,Mcdonald成為Mary的英文老師,鼓勵她說好英文。Mary直言,當時既開心又不安,因為初中英文老師會一邊教英文,一邊用中文翻譯,但那時只能用英文跟他溝通。結果,老師在第一堂課,特意準備詳盡簡報作自我介紹,直言希望幫助聽力有困難的學生,及後也會在Mary默書時從旁協助,「每次朗讀文章時發音不準,同學會取笑我,但老師想幫助我。」她直言,老師鼓勵自己說話的舉動,消除了她跟同學溝通的陰影,「直至現時,他仍是我最感激的老師。」
為運動員作畫交友 欖球成溝通橋梁
Mary閒時會為不同運動員作畫,更因而拓闊朋友圈,以藝術突破語言界限。
「欖球也是我跟外界溝通的橋梁。」早年,Mary曾遠赴阿根廷參加世界聾人七人欖球比賽,及後迷上當地文化;當阿根廷隊員來港參加七人欖球賽,她作畫為球員打氣,結果在街上偶遇球員,二人更交換聯絡,「他說從我的畫作中,感受到我的誠意;沒想過能透過一幅畫,認識到整隊阿根廷隊。」
以藝術突破語言限制
上月港足與印度比賽,她也有畫下來,一位足球朋友轉發其畫作後,有港隊球員向她表達謝意,進一步啟發她把運動融入藝術創作,「希望透過我的畫作,讓其他人得知香港致力發展不同運動。」Mary認為,藝術可以突破語言限制,期望日後能與更多運動員交流。
日期:2025年7月17日媒體:星島日報
按此連結細閲新聞


【Prestige】HSBC Celebrates 160th Anniversary with 18 Unique Murals Across Hong Kong (只供英文)
2025.07.09
日期:2025年7月9日媒體:Prestige
詳情請參閱英文版


【am730】藝術鋪就香港共融溫暖路
2025.07.08
香港回歸祖國28年以來,在「一國兩制」方針的堅實保障下,這座國際都會持續展現蓬勃活力與創新精神。在這段發展歷程中,對特殊需要群體的關愛與支援,成為香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而藝術更如同一道溫暖光芒,照亮殘疾人士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
國家對殘疾人士的文化藝術權益高度重視,將推動殘疾人士藝術發展視為促進社會共融的重要環節。在政策法規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為殘疾人士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在政策支援方面,國家將殘疾人文化工作全面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調為殘疾人士提供基本文化服務,以及為殘疾人士藝術發展提供支援。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殘疾人文藝事業,為殘疾人士的藝術創作、展示及交流創造有利條件。在實踐層面,國家積極搭建各類平台,助力殘疾藝術家展現才華。
回望香港,不少慈善機構積極努力與探索,體現出國家重視殘疾人士藝術發展理念在地方的生動實踐。例如香港展能藝術會,該機構一直秉持「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的宗旨,堅信藝術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藝術潛能。多年來,其活躍於藝術領域,憑藉自身影響力,聯動社會各界資源,開展一系列特色鮮明、意義深遠的藝術活動,吸引眾多懷揣藝術夢想的殘疾人士積極參與,推動藝術成果轉化與探索多元化的共融藝術形式。
從國家層面的政策引領,到香港本地機構的積極實踐,一條推動殘疾人士藝術發展的清晰脈絡清晰可見。國家的支援為香港提供廣闊的發展方向與資源保障,而香港展能藝術會等慈善機構的探索,則豐富了殘疾人士藝術發展的實踐路徑。期望在國家政策的持續助力下,香港社會各界能繼續為香港殘疾人士藝術事業注入持續動力,為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增添更多溫暖與色彩,攜手共繪更加絢麗多彩的共融新篇章。
日期:2025年7月8日媒體:am730
按此連結細閲新聞


【文匯報】藝術無界限!聽障藝術家 全新壁畫點亮銅鑼灣
2025.07.03
鄭沛彣
唐詠然與壁畫《昔日銅鑼灣街景》
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語言,這種語言能夠打破現實世界的隔閡,跨越國度甚至生死,區區一點聽力障礙,當然不在話下。兩位聽力與說話都有障礙的藝術人,用小小的畫筆,將自己所思所感描繪下來,回饋社會的善意,豐富了自己的人生,也帶給這個世界一個個溫暖的角落。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手語翻譯:月英
近年來,隨着各界的關注與科技的發展,對於殘疾人士來說,共融社會早已不是遙遠的愿景,以己所長發揮所能,更是常見。藝全人是香港展能藝術會成立的社會企業,是一個推動香港展能藝術長遠發展,及爭取展能藝術家與各界人士合作的平台,達至社會共融,藝術共享。
適逢恒隆65周年,邀得兩位本地展能藝術家,以自身經歷及銅鑼灣的發展點滴,創作出兩幅大型壁畫,為銅鑼灣食街添上充滿香港文化特色的藝術氛圍。兩幅作品一幅是由聽力受損的藝術家唐詠然,以銅鑼灣昔日的風貌和變遷為題材,包括曾是著名地標的「大丸」與「松阪屋」,所創作出的《昔日銅鑼灣街景》;另一幅則是《Shine Bright!動起來!》,由近乎完全失去聽力的鄭沛彣創作。
「無聲天使」唐詠然樂觀堅韌盡顯紙上
唐詠然為平面設計師、插畫家和自由藝術工作者。聽力損失並沒有阻止她發揮創作熱情和追求她的藝術夢想。不便用言語表達的她,自小便靠繪畫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受。詠然更透過畫筆以細膩的方式記錄香港舊風貌和時代的變遷。她積極參與藝術展覽、比賽及活動,期望藉創作把共融的訊息推廣至社會不同層面。
自5歲起,她便開始繪畫,愛上這門藝術的原因在於繪畫能讓她接觸美好的事物和大自然,激發她的創作靈感。對她來說,繪畫是情感的抒發,也是探索更大世界的途徑。小學的時候,逐漸發現自己喪失聽覺能力,惟有轉校去特殊學校繼續求學,但她並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2014年,她出版了個人繪本《無聲天使的微笑》,並參演了由香港電台主辦的舞台劇《能者舞台仲夏日》。《無聲天使的微笑》繪本裏,不但有唐詠然的繪畫作品,還配上了文字故事,書寫的是她自己的親身經歷,將堅韌樂觀的態度盡顯紙上。從那個時候起,她便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決心專注從事設計,雖然已經獲得了很多獎項,但她謙虛自稱「還在學習中」。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散發活力,讓觀者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同時為社區及身邊的人帶來正能量。
以畫記錄城市變遷
是次作品《昔日銅鑼灣街景》的靈感,來自她對舊日香港的印象,也出於她想將這座城市的歷史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雖然如今銅鑼灣的舊日風貌已成為歷史,然而,時光的痕跡並未完全消逝。人們仍習慣使用舊稱,例如乘小巴時喊的「大丸有落」。「大丸」曾是銅鑼灣一座知名百貨商場的名字,雖然早已成為過去,但這句簡單的叫法卻承載着無數人的回憶,在城市景色中悄悄傳承着歷史。
唐詠然通過手語翻譯月英「說」道:「因為知道銅鑼灣及香港歷史這個主題,我便上網搜集資料,回想起不少童年記憶,同時找到與大眾的共同記憶點。而這次創作壁畫,與日常在紙面上畫畫有許多不同,比如要面對牆壁上的凹凸點,我將這個特色融合在作品中。」
時代雖不斷變遷,但這座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史書,每頁都記錄着不同的故事。透過探索和記錄舊銅鑼灣的建築,那些隱藏在建築中的故事、文化和生活方式便能被一一挖掘出來。記憶並不會因為建築的倒塌、外貌的改變而消失,相反,它會在探索與記錄中被重新喚醒,化作永恒,永遠流淌在城市的文化長河之中。
鄭沛彣用繪畫宣揚香港體育
《Shine Bright!動起來!》則由近乎完全失去聽力的鄭沛彣創作,她以對欖球的熱情及運動所帶來的靈感,繪畫出以三種不同運動為主題的佳作,色彩對比鮮明,充滿張力。鄭沛彣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藝術家,專注於以繪畫呈現內心世界。她的創作多以自身經歷為靈感,擅長描繪寫實細緻的景物。2016年,沛彣入讀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主修視覺藝術與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她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並通過藝術表達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現年27歲的鄭沛彣自小因為高燒導致雙耳近乎全聾,這並未妨礙她努力豐富自己的生活。其實,鄭沛彣能夠讀唇語,也能發出幾乎準確的語言,日常與健聽人士交流毫無障礙。性格樂觀豁達的她與繪畫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由於聽力障礙,沛彣在語言表達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清晰,而繪畫則成為她表達內心情感的有效媒介。她的成長經歷不僅成為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更為她的作品注入了獨特而深刻的情感內涵。
《Shine Bright!動起來!》以多元運動為核心主題,運用鮮明強烈的色塊與充滿張力的動態,巧妙地呈現了運動所蘊含的力量感以及突破界限的無盡可能性。壁畫內的每一處細節皆經過精心設計。壁畫中的三位運動員分別呈現出不同運動項目的專業姿態。其中一位為欖球運動員,她躬身俯衝,手中緊緊握持欖球。這一角色設計絕非偶然,鄭沛彣自幼雙耳近乎全聾,在聽力和語言表達方面均存有障礙,但這並未阻礙她在畢業後投身欖球運動。欖球運動已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靈感泉源,記憶中那些在泥濘訓練場上跌倒又重新站起的訓練時光,那些與隊友擊掌時掌心相觸的溫暖與力量,此刻皆凝聚於這一身姿之上。
鄭沛彣以運動為自己的「身」愛好,刺激多巴胺,十分有活力;又以繪畫為「心」愛好,抒發情感。她認為,香港的運動環境是十分豐富的,也在世界上拿下過很多獎項與殊榮,她希望自己的小小力量能讓大家看到運動的重要,未來也想要以運動與藝術結合,讓所有人看到欖球運動的魅力。
日期:2025年7月3日媒體:文匯報
按此連結細閲新聞


【經濟日報】港九各區「滙豐18區壁畫印記」打卡,贏取限量版160週年八達通
2025.06.30
有無發現港九及新界街頭有不少以滙豐為主題的壁畫藝術創作?大家記得打卡有機會拎獎賞!慶祝160週年,滙豐在全港十八區舉辦「滙豐18區壁畫印記」活動,每幅壁畫的設計融入了1880年代鈔票上的經典「滙豐」字樣,即日起至2025年7月18日,完成指定任務,即有機會贏限量版160週年八達通!
中西區:中環卑利街58號(Butter cake shop 旁邊)
灣仔:大坑浣紗街6號(Cookie Vission 旁邊)
「滙豐18區壁畫印記」由五位本地藝術家 –AAFK (Anny 及 Felipe)、Fever、 Peck 及 Sinic 攜手合作,以多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各區特色,為社區添上藝術氣氛。其中,位於中環的壁畫以夜光顏料展現五光十色的鬧市夜生活,大坑的壁畫運用香灰繪畫舞火龍的熱鬧場面,而九龍城的壁畫則取材自城寨的傳奇故事。
社區尋寶遊戲贏獎賞
為鼓勵大眾踴躍參與「滙豐18區壁畫印記」即日至7月18日期間舉辦全港創意打卡遊戲。200位幸運兒有機會贏取限量版160週年八達通,收藏家不容錯過!參加方法簡單,只要與其中一幅滙豐壁畫合照,上傳帖文至 Instagram 並公開分享照片,以及標記@hsbc_hk追蹤滙豐香港Instagram專頁,於指定帖文留言分享最喜歡的一幅滙豐壁畫,並標籤兩位朋友即有有機會贏取限量版禮品。
滙豐和香港展能藝術會合作,為18區每一幅壁畫製作口述影像,以聲音導航,繪形繪聲地描述出每一幅壁畫的細節。每幅壁畫均設有藝術標籤並附有二維碼,讓視障人士透過語音導賞,了解壁畫的創作細節。
為進一步推動共融藝術,印有二維碼的明信片將派發至多個社區夥伴,包括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及香港盲人輔導會等,讓視障人士可以感受這項藝術創作。另外,為支持香港文化藝術的長期發展,除舉辦「滙豐18區壁畫印記」外,滙豐亦榮幸成為M+ 「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至1970年代」的主要贊助。
18 區壁畫位置:
港島:中西區:中環卑利街58號(Butter cake shop 旁邊)
灣仔:大坑浣紗街6號(Cookie Vission 旁邊)
東區:筲箕灣東大街76號廣信樓(梅窩麻糬王旁邊)
南區:赤柱大街86-88號(Beesy Bay 外側)
九龍:油尖旺:油麻地文明里2號(安柏娃泰國燒烤菜館外側)
深水埗:荔枝角長義街9號D2 Place ONE 一期 (停車場外側)
九龍城:九龍城聯合道48號
黃大仙:新蒲崗雙喜街6號 (和順記新蒲崗店旁)
觀塘:AQUABEAT 觀塘海濱活動空間(活動空間 2.1)之貨櫃外牆
新界:葵青:葵涌高芳街1號
荃灣:荃灣芙蓉街17號(Bench Cafe 外牆)
屯門:愛定商場A區新翼大樓及A區街市大樓中間通道
元朗:元朗青山公路元朗段66號(恆香老餅家附近)
北區:粉嶺聯和墟聯和道51號
大埔:大埔同秀坊2號(MORCA SHOP 外牆)
沙田:大圍積信街31-51號安信樓地下Q號舖
西貢:西貢灣景街14號(光明公司外側)
離島:大嶼山梅窩涌口街21號(Pause Cafe 外側)
日期:2025年6月30日媒體:經濟日報
按此連結細閲新聞


【岩手日報】5か国・地域のアーティストによる、ダンス・ワークショップイベント「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を開催!!(只供日文)
2025.06.10
国内外で活躍する、アメリカ、韓国、香港、トーゴ、日本の振付家・ダンサー6組が集結!
夏のダンス・ワークショップシリーズ第3弾!2025年8月9日(土)から8月11日(月・祝)の3日間、国際障害者交流センター ビッグ・アイ(大阪府堺市)で、令和7年度日本博2.0事業(委託型)障害者の文化芸術創造拠点形成プロジェクト『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を開催します。さまざまな体験・交流・可能性が生まれる場3年目を迎えたDance Camp。ダンスを軸に、さまざまな体験・交流・可能性が生まれる場として、誰もが舞台芸術に触れられるワークショップを展開し、これまで延べ250名以上(応募数400名以上)が参加しました。
第3弾となる今年は、HipHop、ミュージカル・シアター、ラテンダンス、創作ダンス、コンテンポラリーダンスなど、国内外の第一線で活躍する振付家・ダンサー、障害にフォーカスせず、世界的なシーンでそのスキルを発揮している障害のあるダンサー6組による独自のスタイルのダンス・ワークショップを用意しました。ダンスに初めて触れる人、より深く楽しみたい人など、障害の有無や経験、国籍、年代などに関係なく、誰もが参加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C)国際障害者交流センタービッグ・アイ
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2024 ワークショップ風景撮影:株式会社500G
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2024 ワークショップ風景撮影:株式会社500G
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2024 ワークショップ風景撮影:株式会社500G
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 2023 ワークショップ風景撮影:成田直茂
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 2024 ダイジェスト
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 開催概要
「日本博2.0」は、202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に向けて、日本の美と心を体現する我が国の文化芸術の振興及びその多様かつ普遍的な魅力を発信する国家プロジェクトです。 ▼日本博2.0HP https://japanculturalexpo.bunka.go.jp/en/
タイムテーブル
【プログラム1】Karen Chan ダンス・ワークショップ(日時)8月9日(土) 10:00-12:00
Karen Chan /香港香港演芸学院でミュージカル・シアター・ダンスを専攻。タップダンスグループR&T(Rhythm &Tempo)のメンバーとして、香港や台北タップフェスティバルなどに出演。数多くのミュージカルに出演するほか、コンサートなどさまざまな舞台作品の振付を手がけ、『The Next 20 Hins Live in Hong Kong Hins Cheung Concert』などの振付に参加。また、パーキンソン病患者のための創作ダンスチームであるジョッキークラブの『Dance Well』プロジェクトにも参加。高齢者に向けたタップダンスの普及や、車いす、視覚障害者、聴覚障害者など、障害のあるアーティストのダンス創作もおこなう。
Sylvia Lai Hoi Ting/香港(アシスタント・ダンサー)香港展能藝術會(ADAHK)所属のアーティストで、幼少の頃からラテンダンスと社交ダンスを学ぶ。ADHDと失読症の問題に直面しながらも、卓越したダンサーになること、さらにはダンススポーツの普及にも尽力している。数々のラテンダンス競技で優れた成績を収めており、現在、世界ダンススポーツ連盟(WDSF)において、女子アダルト・ソロ・ラテン部門で世界ランク第3位。最近では、THE Platform のインクルーシブ・ダンス作品『Harmonies of the Dance』、『My Way』(香港藝術中心)、No Limits ショーケース『Small Steps, Giant Strides』(Tai Kwun)などに出演。
日期: 2025年6月10日
媒體:岩手日報
只供日文版
按此連結細閲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