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tform - Website Inner Page 01 - 1904x300px

概况

由艺能发展资助计划支持,「展能艺术在香港」网上频道及资料库为香港首个探讨、展示及纪录本地「展能艺术」的发展歷程、艺术家和作品的平台和资料库,尤其是在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范畴中表现优秀的本地和国际(残疾或非残疾)艺术家。这计划旨在集结「展能艺术」工作者和团体,承先启后创建一个面向本地及国际展能艺术界及广大观众的网上频道(THE Platform),愿景成为「展能艺术在香港」的一站式公众服务平台。

 

研究顾问:谭美卿女士

前言 2490_1866
前言

关于「展能艺术资料库」

近年,与残疾人士及艺术相关的活动在艺术、教育及社福机构中发展蓬勃,然而相关资讯却分散于各自的网路。与展能艺术相关的出版,过往多以活动纪录或工作手册为主,分散于各机构收藏,而较少综观性的发展回顾,及有系统地整理文献。本研究旨在补充此缺口,拓展一个能持续匯聚相关资讯和讨论的平台,让对展能艺术有兴趣的持分者有较多角度的理解;亦希望抛砖引玉,让从事展能艺术人士,透过此平台分享其经验和实践,匯聚不同的声音,进一步推展展能艺术未来的实践和研究。

 

本资料库包括:

 

展能艺术大事年表

  • 研究及整理展能艺术在本地的发展,对照不同年代的社会政经文化、及残疾人权运动的状况,以大事年表的方式重点概述,附以相关歷史图片或影音资料
  • 提供综观式的概述,让公众易容掌握本地展能艺术发展的脉络及重点
  • 提供社会及残疾人权运动的背景作为对照,让公众了解艺术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土壤

 

持份者口述歷史

  • 推出本地展能艺术业界中不同角色岗位的参与者访问影片,包括展能艺术家、家人及支援者、艺术导师、资助机构及团体等
  • 在宏观发展以外,提供另一种角度微观展能艺术在个体生命中的影响,补充歷史文献的不足
  • 窥探具体经验的异同,呈现展能艺术发展的多元性,让公众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及反思

 

文献推介

  • 精选本地展能艺术相关的重要书籍、文献及影音资料,供公众阅览,从不同方向更了解此研究

 

透过上述三个部分,本研究由综观式的框架、微观的个体故事,及延伸的参考资料等多角度,为读者提供香港展能艺术发展的歷史概览。然而,由于本研究的规模和资源限制,因此未能全面涵盖区域性、社群网络及个体发展等层面上出现的展能艺术事蹟,並逐一记录。本研究资料更新至2023年12月,基于出版刊物、文献、影音记录及从业者分享等信息来源,尽可能整理出展能艺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我们欢迎各展能艺术从业者、社会工作者、教育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与我们分享任何有关于本地展能艺术发展,且並未被整理及记录的文献,好让有志深入发展的研究员能以更全面的角度切入,並推展往后的艺术实践及研究工作。

前言 2490_1866
研究方法 2490_1866
研究方法

「展能艺术」

本计划题为「展能艺术在香港」,「展能艺术」泛指任何有残疾人士参与在内的艺术活动。残疾人士可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艺术家、或相关工作人员等。而「艺术」指任何类形的艺术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演及视觉演艺术媒介,如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

 

值得留意的是,「残疾 / 残障艺术」(Disability Art) 此概念在外国早已存在,残疾/ 残障艺术运动有着非常长久的发展歷史,但本计划以「展能艺术」在香港的发展里程为研究主轴,固沒有引用「残疾/ 残障艺术」一词,用意反映其发展与本地文化背景和歷史的紧密性1

 

此外,本研究项目可能牵涉到大量艺术在復康、治疗及提升个人身心健康层面上的应用,但基于本计划着重于「展能艺术」的发展及脉络,有关艺术治疗及和治疗性的探讨並非本研究的主要讨论范畴。

 

研究途径

本研究项目主要透过两个层面寻找「展能艺术」在香港发展的歷史﹕

 

资料搜集及整理

研究项目搜集了来自立法会各事务委员会的文件、復康机构及艺术机构的出版刊物、学术研究、新闻报导、影音文件等,从中整理出各持份者参与展能艺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我们同时接触了大量与展能艺术发展相关的人士,包括復康界从业、展能艺术工作者、展能艺术家及展能艺术教育工作者等,以补充一些未曾被记录于出版刊物或新闻中的展能艺术团体活动。这部分的文献资料均被整理于「大事年表及里程碑」及「馆藏」当中。

 

持份者口述歷史

本研究项目访问了本地展能艺术业界中不同角色岗位的持份者,包括展能艺术家、家人及支援者、艺术导师、资助机构及团体等,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他们在展能艺术中的工作经验,以补充歷史文献在呈现艺术活动的个体参与经歷,以及艺术对个体生命的影响等方面之不足。

 

研究限制

本研究项目主要存在着以下限制﹕

 

研究项目规模

儘管政府、復康组织和艺术团体在本地展能艺术的发展中扮演了主导角色,但许多散布于社区层面的活动和小型艺术团体同样对展能艺术的普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活动通常由个別社会工作者或艺术家主导,规模较小,使得追踪和调查变得更加困难。基于计划资源有限,本研究项目未能将搜索和调查规模扩大至以地区甚至人口为单位。因此,资料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呈现来自歷史文献及从业者关係网络的相关资料。

 

艺术活动的记录及存档

如前所述,大量展能艺术活动均出现在地区或社群网络之中,受众范围较小,甚少在文献或新闻报导中提及,其出版刊物也可能沒有得到妥善存档。在数字化和电子化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导致许多珍贵的歷史文献遗失。缺乏有效的记录和存档无疑为研究带来挑战,显着增加了追溯重要事件或关键人物贡献的难度。

 

展能艺术活动及机构的运作模式

儘管香港存在着不少以推动展能艺术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机构,绝大部分曾参与展能艺术活动的机构均为大型復康团体或其他非牟利组织。这些机构的服务范围通常涵盖多个专业领域,包括社会服务、教育、文化艺术和残疾人士事务等,而展能艺术活动只是其众多服务之中的一项。因此,这些机构在纪录其发展里程碑的手法,必定会根据自身的定位及服务对象而存在差异。此外,这些大型机构辖下设有许多独立运作的工作单位,部分更随着时间发展为社会企业或品牌。这些单位在展能艺术发展中有着不同的与参和运作模式,而他们的参与经验亦会随着人事调动而随之消失。这些因素使得研究项目难以有系统地呈现个別机构的整体脉络。

 

为了克服上述的各种限制,本研究项目已尽可能透过关係网络接触各展能艺术的持份者,並进行口述歷史采访。此外,我们曾以问卷形式向参与于展能艺术活动的復康组织或艺术团体查询,尝试索取相关资料。虽然从这些途径获得的信息相当有限,但这些资料仍然为研究填补了不少因记录不全而造成的歷史缺口。

 


 1 有关「展能艺术」的文化背景及意义可参考「语言运用(Use of Language)」一文。

研究方法 2490_1866
語言運用 2490_1866
语言运用

在「展能艺术在香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別关注与残疾相关语言的使用及其演变。歷史上,有关残疾的描述和表达方式受到了社会观念、健全主义 (Ableism)、文化背景以及残疾模式 (Disability Model) 的影响。从过去较为负面的标籤,到现今更为积极和尊重的用语,语言在塑造公众对残疾人士的态度和认知上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谈论残疾时的语言选择各有不同。例如,美国采用的「以人为先语言」(people-first language)强调将人置于残疾之前,而英国则倾向于直接且简洁的描述方式,以突出残疾的社会模式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在华语地区,从「展能」到「残疾」,再到「残障」,每一种用语都反映了对残疾人士身份和能力的不同理解和尊重。

 

在「展能艺术」、「残疾艺术」和「残障艺术」三个词汇的运用上,其差异反映了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也体现了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对残疾人士的态度。例如「展能」二字在香港被普遍用于描述与残疾人士有关的事务,与香港的社会服务于七、八十年代急速发展復康服务,尤其多间展能中心的成立不无关係。展能艺术 (zhǎnnéng yìshù) 强调的是能力与可能性,而不是限制或障碍。「展能」 一词更多地关注于展现残疾人士在艺术领域的才能和创造力,而不是他们的残疾或障碍。

 

至于「残疾艺术」(cánjí yìshù) 及「残障艺术」(cánzhàng yìshù) 源于 Disability Art 及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 Crip Art1,与残疾人权运动紧密相关。「残疾」这一词语相对传统,直接指涉身体或心理上的障碍。在使用「残疾艺术」时,这个词汇多少带有医学模式的影响,着重于个体的残疾特征。它可能更加聚焦于残疾人士的生活经歷和与残疾相关的议题,亦比曾于中文常用的「残废」二字较有去污名化的作用。至于「残障」一词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特別是在香港和台湾,比较倾向于从社会模式的视角来看待残疾,强调社会结构和环境对残疾人士造成的障碍和影响。在这种语境下,「残障艺术」不仅是关于艺术创作,也是关于社会认知、人权和权力的探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亦有以「弱能人士」描述「残疾人士」,亦见有「弱能艺术」 (ruò néng yìshù) 的说法。

 

在探讨与残疾相关的语言运用细微差別后,本研究将一般性地使用「展能艺术」这一术语泛指任何有残疾人士参与在内的艺术活动。残疾人士可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艺术家、或相关工作人员等。而「艺术」指任何类形的艺术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演及视觉演艺术媒介,如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

此外,我们一般将采纳「以人为先的语言」方法,强调先尊重个人身份,而非其身心状况。然而,当提到不同机构或计划的名称,及其介绍时(尤其大事年表),我们将保持机构或计划原有的用语。因为我们相信,这可以反映其细微差別和背景。因此,大家可能会看到不同年代采纳的语言,或各机构在残疾议题的语言使用上的偏好反映。

 

有关本计划的英文定名:我们发现在香港业内多年来並未有一个恰当的英语词汇完全对应「展能艺术」这一中文概念,特別是其所蕴含的展现能力的意涵。在以英语为主的国家或地区讨论「艺术与残疾」或「残疾 / 残障艺术」时,亦存在着不同的语言用法,这些用法反映了社会观念、健全主义、文化背景以及残疾模式的影响。本项目的英文名称「Arts with the Disabled in Hong Kong」Online Channel and Archive,选用了香港展能艺术会自成立以来的语言用法「Arts with the Disabled」。正如口述歷史「一切从这里开始」中受访者所提及,选用「with」而非「by」或「for」,强调了共融和包容性,而不仅仅是「由残疾人士创作」或「为残疾人士创造」的意义。

 


1 "Crip Art"一词源自于残疾文化和行动主义,由于其在英语中特有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沒有一个直接、被广泛认可的中文翻译,有时亦会被译为「残障艺术」,但失去了 "Crip" (源自 Cripple 指「跛脚」或「残废」) 一词是对过去对残疾人士贬低用语的重新拥抱和赋权,这种重新拥抱和赋权的方面可能无法直接翻译或在中文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文化相关性。

語言運用 2490_1866
鳴謝及聲明 2490_1866
鸣谢及声明

「展能艺术资料库」研究计划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要衷心感谢以下的人和机构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我们要感谢各復康机构及艺术团体,他们的出版刊物、藏品、文库和影音档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各从业者们的努力和保存工作确保了展能艺术在香港的歷史有所纪录,为本计划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参考内容,以疏理整个本地展能艺术发展的脉络。

 

同时,我们亦要感谢参与了非公开或录影口述歷史访问的展能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他们慷慨地分享了从业多年的经验及见解,这些未曾被记录在文献的个体经歷及专业知识为项目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角度,弥补了单靠文献难以呈现的歷史原貌,让我们得以从更多元的角度,以及更深入地展示研究成果。

 

本资料库所展示的文献、出版刊物、图片、影音文件等,均仅用作学术研究及公众教育用途,其版权持有者包括了各復康机构、艺术团体、社会工作者、展能艺术家或学者等。如任何人有意引用当中的任何内容,应直接联络其版权持有者。请勿以任何形式擅自转载这些内容,使用材料连结或联系至任何商业广告或牟利活动。

 

在整理和呈现本地「展能艺术」的歷程和资料时,我们尽可能保证资料库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然而,若有任何疑问或错误,敬请不吝指正,我们将非常感激大家的宝贵意见。


本研究团队衷心希望,透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展能艺术在香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这份研究能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和参考,让这个资料库不仅成为纪录香港展能艺术发展的起点,更成为一个持续进化並能够深化本地展能艺术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诚邀社会各界人士为资料库的内容增添丰富多元的素材。若阁下有任何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或想法,欲与我们分享,请联系香港展能艺术会。您的参与与贡献将对推动本地展能艺术发展有莫大助益,一同为这个领域创造更深远的影响。

鳴謝及聲明 2490_1866
參考資料 2490_1866
参考资料
  1. A.J. Withers. Disability Politics and Theory. Halifax: Fernwood Publishing, 2012, 144.
  2. Alice J. Wexler. Art and Disabilit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265
  3. Ann Millett-Gallant, Elizabeth Howie. Disability and Art 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Disability Studies).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blind, 2017)
  4. Bree Hadley, Donna McDonal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Disability Arts, Culture, and Media. London: Milton Park, Abingdon, Oxfordshire, 2018, 412.
  5. Bree Hadley, Donna McDonal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Disability Arts, Culture, and Media. London: Milton Park, Abingdon, Oxfordshire, 2018, 412.
  6. Colin Barnes. Effecting Change; Disability, Culture and Art. Woodhouse, Leeds: University of Leeds, 2003, 20.
  7. Colin Hambrook. A History of Disability - From a Disability Arts perspective - Issue 2. England and Wales: Disability Arts Online (DAO), 2022, 212.
  8. Dianne Pothier. Critical Disability Theory: Essay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Law and Society). Vancouver: UBC Press, 2006, 352.
  9. Jane Campbell, Mike Oliver. Disability Politics Understanding Our Past, Changing Our Future. London: outledge, 1996, 240.
  10. John M. Kennedy. Drawing and the Blind: Pictures to Touch. United Sta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3. 392.
  11. Jonathan Duckworth, James Hullick, Shigenori Mochizuki, Sarah Pink, Christine Imms, Peter H. Wilson. Interactive Arts and DIsability: A Conceptual Model Toward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1985. pp.524-538.
  12. Lawrence Jeffery, Harry Sinyang Fang. Rehabilitation: A Life’s Work.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6.
  13. Michael Oliver. Understanding Dis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USA: Red Globe Press, 2009, 201.
  14. National Disability Arts Collection and Archive (NDACA). National Disability Arts Collection & Archive, <https://the-ndaca.org/>.
  15. Pavel Sochor. Disability and Art Creation. Brno: Masaryk University, 2014, 135.
  16. Reflecting on change - Exploring an international disability arts programme, BRITISH COUNCIL, 2012, <https://theatreanddance.britishcouncil.org/assets/Uploads/Reflecting-Change-Design-FINAL.pdf> (2021).
  17. Roy Hanes, Ivan Brown, Nancy E. Hansen. 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Disability.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2017.
  18. CCCD触感艺术空间,第一阶段展览:行行企企,香港:CCCD触感艺术空间。
  19. gift330,「天赋才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香港:gift330。
  20. kwkiki,我係聋人我有话讲 2,香港:超媒体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21. TOPICK/hket,【SEN教育】发掘SEN孩子强项建立成就感 创作人以绘本推广共融精神,香港:TOPICK/hket,2020年。
  22. TRANSED 2010 HONG KONG,TRANSED 2010 「第12届长者及残疾人士交通及运输服务大会」,用户通讯第14期(2015年10-12月),<https://www.rehabsociety.org.hk/transport/rehabus/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5/08/用户通讯第14>
  23. 公教报,「明爱全乐轩推广戏剧艺术 推动精神復康与社区共融」,公教报3830期。<https://kkp.org.hk/past/detail/38808/>(2017年7月14日)。
  24. 刊物分享。香港伤健协会 <https://hkphab.org.hk/archives/category/publication-ch/annual-reports-and-financial-reports-ch>。
  25. 民政事务局,财务委员会工务小组委员会讨论文件(香港﹕财务委员会,2021年)
  26. 民政事务局,对演艺团体的资助及培训文化艺术人才(香港:民政事务局,2009年)
  27. 民政事务局、教育局、劳工及福利局、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本地演艺团体、培训文化艺术人才和推动残疾人士参与艺术创作(香港: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局,2006年)
  28. 立法会,《设计手册:畅通无阻的通道》定稿(香港﹕立法会, 2006年)
  29. 立法会秘书处 议会事务部 2,人权保障机制小组委员会报告(香港:民政事务委员会,2008年)
  30. 立法会秘书处 议会事务部 2,民政事务委员会 会议纪要(香港:立法会,2008年)
  31. 立法会秘书处 议会事务部 2,立法会秘书处拟备的背景资料简介多元化社区活动拨款(香港﹕民政事务委员会,2009年)
  32. 立法会秘书处 议会事务部 2,立法会秘书处拟备的背景资料简介强化香港的文化艺术软件(香港﹕民政事务委员会, 2009年)
  33. 共融艺术节,共融艺术节 Festival of Inclusive Arts,香港:共融艺术节。
  34. 匡智会,「细味人生」综合艺术音乐剧之《三国》圆满举行,香港:匡智会,2013年。
  35. 匡智会,匡智屯门晨岗学校才艺表演2018,香港:匡智会,2018年。
  36. 匡智会,匡智会庆祝五十金禧,香港:匡智会,2015年。
  37. 匡智会编,坚守同行 燃亮希望:与智同行每一天,香港:2016年。
  38. 匡智会编,踏上匡智之路,香港:匡智会。
  39. 年报。匡智会 <https://www.hongchi.org.hk/tc/annual-report>。
  40. 年报。香港耀能协会,<https://www.sahk1963.org.hk/b5_about_4.php?page=3>。
  41. 自闭症人士福利促进会。自闭症人士福利促进会 <http://www.swaphk.org/http://www.swaphk.org/ >。
  42.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与发展事务委员会监察西九文化区计划推行情况联合小组委员会与艺术界的沟通和合作,香港﹕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与发展事务委员会,2013年。
  43. 何天虹教授、梁晓盈女士、提多.韦,无限亮 Round Table Discussion,香港:无限亮 , 2021年。
  44. 吴秀华,《无障碍.非常事:艺术共融与艺术治疗在香港》,臺湾 :臺湾美术学刊,2021年。
  45. 吴应勇、莫昭如、香港聋人协进会,香港聋人歷史 第一册,香港:香港聋人协进会, 2011年。
  46. 吕政达、中华民国残障联盟合着,残但是我 X 得见!臺北市:我们出版,2014年。
  47. 扶康会,共融艺术计划 简介,香港:扶康会。

  48. 扶康会编,小奥士社区札记,香港:扶康会天水围地区支援中心,2017年。
  49. 扶康会编,用爱启航家是岸:扶康会「以求为导」卅五年,香港:2014年。

  50. 协力通讯,艺术在青山计划团队,香港:医院管理局,2004年。
  51. 协会简介。香港耀能协会,<https://www.sahk1963.org.hk/b5_content.php?id=16>。
  52. 东华三院 / 爱不同艺术,国际研讨会.智障人士的艺术发展暨嘉年华,香港:东华三院 / 爱不同艺术, 2019年。
  53. 东华三院爱不同艺术 i-dArt、 TWGHs 编,爱不同艺术 艺术课程2013-2016 毕业册,香港﹕东华三院爱不同艺术 i-dArt、 TWGHs,2016年。

  54. 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第一届香港国际共融舞蹈节 Symposium,香港:社区文化发展中心, 2023年。
  55. 城市当代舞蹈团编,2020/21年度报告,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有限公司,2021年。
  56.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聯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香港特別行政区的报告,香港: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2009年。
  57. 政制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就聯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交的首份报告,香港:政制事务委员会,2010年。
  58. 政府新闻处,「『赛马会艺力显光华』计划开展」,新闻公报,2003年6月18日,<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306/18/0618216.htm> (2003年6月18日)。
  59. 政府新闻处,「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出席第七届香港国际聋人电影节开幕礼致辞(只有中文)」,新闻公报,2017年5月4日,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306/18/0618216.htm (2017年5月4日)。

  60. 施颂言.声音传达影像——口述影像的发展歷史、全面培训手册和应用指南,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2022年。
  61. 香港失明人协进会编,亡目无碍:香港首个残疾人自助团体的50年记,香港:人民出版社,2012年。

  62. 香港失明人协进会编,香港失明人协进会 2012-2013 年报 ,香港:2012-2013年。
  63. 香港明爱,香港明爱——康復服务,香港:香港明爱。
  64. 香港明爱,艺恆者・Live Art,香港:香港明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fSu5NhKWA,2022年。
  65. 香港盲人辅导会,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2020-2022 「专业电影口述影像培训课程」 正式启动,香港:香港盲人辅导会,2020-2011年。
  66. 香港盲人辅导会编,瞳途六十载,香港:红出版 (青森文化),2016年。
  67. 香港唐氏综合症协会,唐氏综合症/智障人士 勤恳乐业在盛年健康积极享晚年计划,香港:2015 年 10-12 月。
  68. 香港展能艺术会,「艺无疆2020:想敢讲!」圆桌分享_专题1﹕共建变革的平台,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 2020年。
  69. 香港展能艺术会,AA Symposium,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2022年。
  70. 香港展能艺术会,播种:多元艺术活动手册 展能艺术 培训方法和辅助器材研究计划(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 2008年9月)
  71. 香港展能艺术会「次神不再」编辑委员会,次神不再 : 弱能人士与艺术活动:平等机会,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 1998年。
  72. 香港展能艺术会编,1993香港展能艺术会,香港:1993年。
  73. 香港展能艺术会编,共融艺术展2013,香港:2013年。
  74. 香港展能艺术会编,弱儿家长综合艺术工作坊:活动手册,香港。

  75. 香港展能艺术会编,艺无疆:新晋展能艺术家大匯展2010,香港:2010年。
  76. 香港展能艺术会编,艺无疆:新晋展能艺术家大匯展2012,香港:2012年。
  77. 香港展能艺术会编,艺无疆:新晋展能艺术家大匯展2016,香港:2016年。
  78. 香港復康联会: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编。残疾人士权利国际公约。香港:2008年。
  79. 香港伤健协会,香港伤残青年协会——共融教育计划2023-2024,香港:香港伤健协会,2023-2024年。
  80. 香港伤健协会编,寻:九位「伤残新鲜人」重寻生命意义的故事,香港:红出版 (青森文化),2016年。
  81. 香港伤残青年协会,伤青快讯 02.2021,香港:香港伤残青年协会, 2021。
  82. 香港伤残青年协会,伤青快讯,香港:香港伤残青年协会,2021年。
  83. 香港耀能协会 SAHK 编,2014年1月第7期耀能通讯,香港:2014年。
  84. 香港耀能协会 SAHK 编,2014年7月第七期 教育通讯,香港:2014年,页 1-4。
  85. 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编,听障辅导工作个案汇编,香港:2019年。
  86. 徐婉珊 ,连接两个世界的声音--香港口述影像十年,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9年。
  87.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通讯及创意产业科、香港电台,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香港电台的管治及管理检讨报告》,香港: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 , 2021年。
  88. 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香港戏剧资料库暨口述歷史计划 - 莫昭如访问,香港﹕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 2016年。
  89. 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香港戏剧年鑑」,香港: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2010-2014年。
  90. 张广嗣,无悔今生,香港: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2014年。
  91. 救世军供稿、基督日报记者,孙耀威与残疾人士「携手共创彩虹桥」表演纱织艺术时装,香港:基督日报,2011年。
  92. 教育统筹局,在 2005 年 1 月 10 日教育事务委员会及福利事务委员会聯席会议上,代表团就宿位的提供、高中教育、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的就业机会等议题提出 / 作出的意見及建议,香港﹕教育统筹局 , 2005年。
  93. 梁少玲、孙淑娴,Agency for Volunteer Service (Hong Kong, China). 摄影义工队,我们的骄傲:残疾人士于本区的工作世界,香港: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综合职业復康服务,2006年。
  94. 梁欣欣,从小角度看大角咀,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2010年。
  95. 梁靖思、郑达富,《「闪亮自己.照耀他人」─ 40 位残疾人士的生命故事》,香港:扶康会,2017年。
  96. 梁慧思,香港听障服务发展歷史,香港: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2018年。
  97. 莫昭如、社区文化发展中心, 点.滴 香港共融舞蹈:缘起与发展,香港:社区文化发展中心。
  98. 陈智思、张信刚、庞俊怡、林玥彤,艺术创新研究系列(一)释放博物馆潜力 蜕变管治新模式,香港 :团结香港基金, 2016年。
  99. 劳工及福利局,《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 残疾人及康復计划方案》,香港: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 , 2020年。
  100. 劳工及福利局,2021 年施政报告 劳工及福利局的政策措施,香港: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 2022年。
  101. 劳工及福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交的第二、三次合并报告,香港: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 , 2022年。
  102. 劳工及福利局,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公众可进出的处所无障碍通道及设施正式调查报告,香港﹕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2010年。
  103. 劳工及福利局,香港特別行政区根据聯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交的第二次报告的项目大纲,香港﹕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2008年。
  104. 劳工及福利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普及版【第三版】,香港:劳工及福利局, 2008年。

  105. 勞工及福利局,聯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就《残疾人权利公约》提交的首份报告的结論意見,香港﹕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2012年。
  106. 劳工及福利局、社会福利署,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制定新的《香港康復计划方案》的进度,香港: 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 2008年。
  107. 劳工及福利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发展局、食物及衞生局、民政事务局、运输及房屋局、建筑署、屋宇署、路政署、房屋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运输署,二零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立法会会议张国柱议员就「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公众可进出的处所无障碍通道及设施正式调查报告》」动议的议案进度报告,香港﹕立法会会议,2005年。
  108. 勞工及福利局、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提供和推广手语,香港: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2021年。
  109. 曾晓玲,「(卓新力量)未来城市:跳出院舍框框 追求自主 智障成人:我想有得拣」,明报,2020年9月13日,<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00913/1599934933248/未来城市-跳出院舍框框-追求自主-智障成人-我想有得拣>(2020年9月13日)。
  110. 残疾人权利委员会,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就中国首份报告(包括香港特区的报告)发表的审议结论,香港﹕政制事务委员会,2012年。
  111. 无限亮,展现温度与角度,香港:无限亮,2024年。
  112. 发展局,二零一零至一一年《施政报告》及施政纲领 有关发展局的措施,香港﹕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2010年。
  113. 发展里程碑,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 <https://www.deaf.org.hk/ch/milestone.php >。
  114. 发展歷程。香港盲人辅导会 <https://www.hksb.org.hk/tc/aboutUs/35272/发展歷程/ >。
  115. 发展歷程。香港唐氏综合症协会 <https://www.hk-dsa.org.hk/about/development/>。
  116. 视障人士音乐发展一站式支援服务,香港失明人协会,香港:香港失明人协会。
  117. 黄锦满,我手写我心,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2003年。
  118. 黄锦满,弱能人士与艺术活动:平等机会与诉求。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2001年。
  119. 新生精神康復会,新生精神康復会之共融艺术活动,香港:新生精神康復会。
  120. 新生精神康復会,精神健康推广及预防 艺术330艺术培训发展计划,香港:新生精神康復会。
  121. 新报人,「发挥伤残人士艺术潜能 展能艺术节于明年擧办」,浸大新闻系学生作品库,1985年12月15日,<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details.php?lang=cht&did=bujspa0004548&syr=1969&eyr=2017&tab2=article&tab1=pdf> (1985年12月15日)。
  122. 新闻公报,共融艺术展 3-10.12.2006 : 视同角,触连感,乐共享。
  123. 杨立雄,中国残疾人事业典型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124. 节目及市场部编,2020/21年度报告,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有限公司,2021年。
  125. 团结香港基金,Arts Innovation Research Series II - Celebrating the Inclusive Power of Arts,香港 :团结香港基金, 2018年。
  126. 福利事务委员会,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附篇,香港:福利事务委员会 , 2021年。
  127. 刘伟明,艺术启示录:刘伟明纪念画集:生命的轮印,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1998年。
  128. 刘伟明,艺术启示录:刘伟明纪念画集:生命的轮印,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1998年。
  129. 邓祖棠 Jotong Tang (Hong Kong Arts Centre),Sign of A Caring Society 温情洋溢的展能艺术节,香港:香港艺术中心残障艺术节, 1986年。
  130. 卢劲驰、社区文化发展中心,香港触感艺术发展小史,香港:社区文化发展中心, 2021年。
  131. 萧耀翔,织飞 Weaving High 香港x日本 SAORI 纱织交流展 SAORI Art Exchange Project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香港:CCCD社区文化发展中心,2020年。
  132.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二零零七年康復计划方案,香港: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2007年。
  133.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有关检讨《设计手册:畅通无阻的通道 1997》的顾问研究,香港:立法会福利事务委会,2006年。
  134.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为残疾人士改善政府办公室设施,香港:衞生福利及食物,2006年。
  135.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残疾人士的艺术发展,香港:衞生福利及食物局,2006年。
  136. 赛马会启艺学苑,赛马会共融.知行计划 ─ 「稳工」斜槓职涯计划,香港:圣雅各福群会。
  137. 锺丽明 ,「突破语言界限 戏曲结合剧场 听障演员访美演西游记」,大公报,2010年2月24日,<https://dw-media.tkww.hk/epaper/tkp/20100224/C6_Screen.pdf>(2010年2月24日)。
  138. 简介,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 <https://www.hklss.hk/hk/about-hklss/hklss >。
  139. 简介。扶康会 <https://www.fuhong.org/PageInfo.aspx?md=10000>。
  140. 简介。香港失明人协会,<https://www.hkbu.org.hk/tc/about/about-us-intro/index>。
  141. 颜淑芬、 黄佩珊、慕容玉莲,我心我淑,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 2005年。
  142. 艺想。圣雅各福群会復康服务,<https://sjc.sjs.org.hk/about/>。
  143. 谭美卿、锺励君,大合唱(一人一故事剧场多元声集),香港:香港展能艺术会, 2005年。
  144. 关于我们——东华三院。东华三院,<https://www.tungwah.org.hk/about/introduction/>。
  145. 关于新生会——创立人。新生会,<https://www.nlpra.org.hk/tc/about/founder>。
  146. 关于乐智。乐智协会, <https://lokchi.org.hk/歷史/>。
  147.  
參考資料 2490_1866
立即订阅电子通讯
接收更新香港展能艺术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