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艺能发展资助计划支持,「展能艺术在香港」网上频道及资料库为香港首个探讨、展示及纪录本地「展能艺术」的发展歷程、艺术家和作品的平台和资料库,尤其是在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范畴中表现优秀的本地和国际(残疾或非残疾)艺术家。这计划旨在集结「展能艺术」工作者和团体,承先启后创建一个面向本地及国际展能艺术界及广大观众的网上频道(THE Platform),愿景成为「展能艺术在香港」的一站式公众服务平台。
研究顾问:谭美卿女士
由艺能发展资助计划支持,「展能艺术在香港」网上频道及资料库为香港首个探讨、展示及纪录本地「展能艺术」的发展歷程、艺术家和作品的平台和资料库,尤其是在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范畴中表现优秀的本地和国际(残疾或非残疾)艺术家。这计划旨在集结「展能艺术」工作者和团体,承先启后创建一个面向本地及国际展能艺术界及广大观众的网上频道(THE Platform),愿景成为「展能艺术在香港」的一站式公众服务平台。
研究顾问:谭美卿女士
关于「展能艺术在香港」缐上资料库
近年,与残疾人士及艺术相关的活动在艺术、教育及社福机构中发展蓬勃,然而相关资讯却分散于各自的网路。与展能艺术相关的出版,过往多以活动纪录或工作手册为主,分散于各机构收藏,而较少综观性的发展回顾,及有系统地整理文献。本研究旨在补充此缺口,拓展一个能持续匯聚相关资讯和讨论的平台,让对展能艺术有兴趣的持分者有较多角度的理解;亦希望抛砖引玉,让从事展能艺术人士,透过此平台分享其经验和实践,匯聚不同的声音,进一步推展展能艺术未来的实践和研究。
本资料库包括:
展能艺术大事年表
持份者口述歷史
文献推介
透过上述三个部分,本研究由综观式的框架、微观的个体故事,及延伸的参考资料等多角度,为读者提供香港展能艺术发展的歷史概览。然而,由于本研究的规模和资源限制,因此未能全面涵盖区域性、社群网络及个体发展等层面上出现的展能艺术事蹟,並逐一记录。本研究资料更新至2023年12月,基于出版刊物、文献、影音记录及从业者分享等信息来源,尽可能整理出展能艺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我们欢迎各展能艺术从业者、社会工作者、教育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与我们分享任何有关于本地展能艺术发展,且並未被整理及记录的文献,好让有志深入发展的研究员能以更全面的角度切入,並推展往后的艺术实践及研究工作。
「展能艺术」
本计划题为「展能艺术在香港」,「展能艺术」泛指任何有残疾人士参与在内的艺术活动。残疾人士可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艺术家、或相关工作人员等。而「艺术」指任何类形的艺术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演及视觉演艺术媒介,如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
值得留意的是,「残疾 / 残障艺术」(Disability Art) 此概念在外国早已存在,残疾/ 残障艺术运动有着非常长久的发展歷史,但本计划以「展能艺术」在香港的发展里程为研究主轴,固沒有引用「残疾/ 残障艺术」一词,用意反映其发展与本地文化背景和歷史的紧密性1。
此外,本研究项目可能牵涉到大量艺术在復康、治疗及提升个人身心健康层面上的应用,但基于本计划着重于「展能艺术」的发展及脉络,有关艺术治疗及和治疗性的探讨並非本研究的主要讨论范畴。
研究途径
本研究项目主要透过两个层面寻找「展能艺术」在香港发展的歷史﹕
资料搜集及整理
本研究项目搜集了来自立法会各事务委员会的文件、復康机构及艺术机构的出版刊物、学术研究、新闻报导、影音文件等,从中整理出各持份者参与展能艺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我们同时接触了大量与展能艺术发展相关的人士,包括復康界从业员、展能艺术工作者、展能艺术家及展能艺术教育工作者等,以补充一些未曾被记录于出版刊物或新闻中的展能艺术团体活动。这部分的文献资料均被整理于「大事年表及里程碑」及「馆藏」当中。
持份者口述歷史
本研究项目访问了本地展能艺术业界中不同角色岗位的持份者,包括展能艺术家、家人及支援者、艺术导师、资助机构及团体等,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他们在展能艺术中的工作经验,以补充歷史文献在呈现艺术活动的个体参与经歷,以及艺术对个体生命的影响等方面之不足。
研究限制
本研究项目主要存在着以下限制﹕
研究项目规模
儘管政府、復康组织和艺术团体在本地展能艺术的发展中扮演了主导角色,但许多散布于社区层面的活动和小型艺术团体同样对展能艺术的普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活动通常由个別社会工作者或艺术家主导,规模较小,使得追踪和调查变得更加困难。基于计划资源有限,本研究项目未能将搜索和调查规模扩大至以地区甚至人口为单位。因此,资料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呈现来自歷史文献及从业者关係网络的相关资料。
艺术活动的记录及存档
如前所述,大量展能艺术活动均出现在地区或社群网络之中,受众范围较小,甚少在文献或新闻报导中提及,其出版刊物也可能沒有得到妥善存档。在数字化和电子化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导致许多珍贵的歷史文献遗失。缺乏有效的记录和存档无疑为研究带来挑战,显着增加了追溯重要事件或关键人物贡献的难度。
展能艺术活动及机构的运作模式
儘管香港存在着不少以推动展能艺术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机构,绝大部分曾参与展能艺术活动的机构均为大型復康团体或其他非牟利组织。这些机构的服务范围通常涵盖多个专业领域,包括社会服务、教育、文化艺术和残疾人士事务等,而展能艺术活动只是其众多服务之中的一项。因此,这些机构在纪录其发展里程碑的手法,必定会根据自身的定位及服务对象而存在差异。此外,这些大型机构辖下设有许多独立运作的工作单位,部分更随着时间发展为社会企业或品牌。这些单位在展能艺术发展中有着不同的与参和运作模式,而他们的参与经验亦会随着人事调动而随之消失。这些因素使得研究项目难以有系统地呈现个別机构的整体脉络。
为了克服上述的各种限制,本研究项目已尽可能透过关係网络接触各展能艺术的持份者,並进行口述歷史采访。此外,我们曾以问卷形式向参与于展能艺术活动的復康组织或艺术团体查询,尝试索取相关资料。虽然从这些途径获得的信息相当有限,但这些资料仍然为研究填补了不少因记录不全而造成的歷史缺口。
1 有关「展能艺术」的文化背景及意义可参考「语言运用(Use of Language)」一文。
在「展能艺术在香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別关注与残疾相关语言的使用及其演变。歷史上,有关残疾的描述和表达方式受到了社会观念、健全主义 (Ableism)、文化背景以及残疾模式 (Disability Model) 的影响。从过去较为负面的标籤,到现今更为积极和尊重的用语,语言在塑造公众对残疾人士的态度和认知上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谈论残疾时的语言选择各有不同。例如,美国采用的「以人为先语言」(People-first Language)强调将人置于残疾之前,而英国则倾向于直接且简洁的描述方式,以突出残疾的社会模式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在华语地区,从「展能」 (Zhǎnnéng)到「残疾」(Cánjí),再到「残障」(Cánzhàng),每一种用语都反映了对残疾人士身份和能力的不同理解和尊重。
在「展能艺术」、「残疾艺术」和「残障艺术」三个词汇的运用上,其差异反映了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也体现了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对残疾人士的态度。例如「展能」二字在香港被普遍用于描述与残疾人士有关的事务,与香港的社会服务于七、八十年代急速发展復康服务,尤其多间展能中心的成立不无关係。展能艺术 (Zhǎnnéng Yìshù) 强调的是能力与可能性,而不是限制或障碍。「展能」一词更多地关注于展现残疾人士在艺术领域的才能和创造力,而不是他们的残疾或障碍。
至于「残疾艺术」(Cánjí Yìshù) 及「残障艺术」(Cánzhàng Yìshù) 源于 Disability Art 及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 Crip Art1,与残疾人权运动紧密相关。「残疾」这一词语相对传统,直接指涉身体或心理上的障碍。在使用「残疾艺术」时,这个词汇多少带有医学模式的影响,着重于个体的残疾特征。它可能更加聚焦于残疾人士的生活经歷和与残疾相关的议题,亦比曾于中文常用的「残废」(Cánfèi)二字较有去污名化的作用。至于「残障」一词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特別是在香港和台湾,比较倾向于从社会模式的视角来看待残疾,强调社会结构和环境对残疾人士造成的障碍和影响。在这种语境下,「残障艺术」(Cánzhàng Yìshù’)不仅是关于艺术创作,也是关于社会认知、人权和权力的探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亦有以「弱能人士」描述「残疾人士」,亦见有「弱能艺术」 (Ruònéng Yìshù) 的说法。
在探讨与残疾相关的语言运用细微差別后,本研究将一般性地使用「展能艺术」这一术语泛指任何有残疾人士参与在内的艺术活动。残疾人士可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艺术家、或相关工作人员等。而「艺术」指任何类形的艺术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演及视觉演艺术媒介,如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
此外,我们一般将采纳「以人为先的语言」方法,强调先尊重个人身份,而非其身心状况。然而,当提到不同机构或计划的名称,及其介绍时(尤其大事年表),我们将保持机构或计划原有的用语。因为我们相信,这可以反映其细微差別和背景。因此,大家可能会看到不同年代采纳的语言,或各机构在残疾议题的语言使用上的偏好反映。
有关本计划的英文定名:我们发现在香港业内多年来並未有一个恰当的英语词汇完全对应「展能艺术」这一中文概念,特別是其所蕴含的展现能力的意涵。在以英语为主的国家或地区讨论「艺术与残疾」或「残疾 / 残障艺术」时,亦存在着不同的语言用法,这些用法反映了社会观念、健全主义、文化背景以及残疾模式的影响。本项目的英文名称「Arts with the Disabled in Hong Kong」Online Channel and Archive,选用了香港展能艺术会自成立以来的语言用法「Arts with the Disabled」。正如口述歷史「一切从这里开始」中受访者所提及,选用「with」而非「by」或「for」,强调了共融和包容性,而不仅仅是「由残疾人士创作」或「为残疾人士创造」的意义。
1 "Crip Art"一词源自于残疾文化和行动主义,由于其在英语中特有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沒有一个直接、被广泛认可的中文翻译,有时亦会被译为「残障艺术」,但失去了 "Crip" (源自 Cripple 指「跛脚」或「残废」) 一词是对过去对残疾人士贬低用语的重新拥抱和赋权,这种重新拥抱和赋权的方面可能无法直接翻译或在中文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文化相关性。
鸣谢
「展能艺术在香港」缐上资料库计划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衷心感谢以下的人士和机构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
首先,我们要衷心感谢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慷慨的支持,透过艺能发展资助计划为「展能艺术在香港」缐上频道及资料库计划提供资助,使其得以顺利推进。
其次,我们要感谢所有復康机构及艺术团体。他们的出版刊物、藏品、文献和影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各从业者的努力和保存工作,确保了香港展能艺术的歷史有所纪录,为本计划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参考内容,以梳理整个本地展能艺术发展的脉络。
同时,我们亦衷心感谢参与非公开或录影口述歷史访问的展能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他们慷慨地分享了从业多年经验及见解,这些未曾被文献记录在个人经歷及专业知识为项目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角度,並弥补了单靠文献难以呈现的歷史原貌,让我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面来展示研究成果。
本研究团队衷心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香港的展能艺术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贡献。同时,我们期待这份研究能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和参考,使这个资料库不仅成为纪录香港展能艺术发展的起点,还成为一个持续进化、深化本地展能艺术发展的重要平台。如果您有任何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或想法想与我们分享,请联络香港展能艺术会(节目部)。您的参与和贡献将对推动本地展能艺术发展有极大助益,让我们共同为这个领域创造更深远的影响。
声明
本研究所展示的文献、出版物、图片及影音文件仅供学术研究和公众教育用途,这些材料或链结不会用于任何商业广告或牟利活动。其版权持有者包括各復康机构、艺术团体、社会工作者、展能艺术家及学者等。如欲引用任何内容,请直接联络相应的版权持有者。
在整理和呈现本地「展能艺术」的歷程及资料时,本研究竭尽所能确保资料库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如有任何疑问或错误,敬请不吝指正,我们将非常感激各位的宝贵意见。
扶康会,共融艺术计划简介,香港:扶康会。
扶康会编,用爱启航家是岸:扶康会「以求为导」卅五年,香港:2014年。
东华三院爱不同艺术 i-dArt、 TWGHs 编,爱不同艺术 艺术课程2013-2016 毕业册,香港﹕东华三院爱不同艺术 i-dArt、 TWGHs,2016年。
政府新闻处,「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出席第七届香港国际聋人电影节开幕礼致辞(只有中文)」,新闻公报,2017年5月4日,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306/18/0618216.htm (2017年5月4日)。
香港失明人协进会编,《亡目无碍:香港首个残疾人自助团体的50年记》,香港:圆桌精英,2015年。
香港展能艺术会编,弱儿家长综合艺术工作坊:活动手册,香港。
劳工及福利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普及版【第三版】,香港:劳工及福利局, 2008年。